一、半夏瀉心湯
經方:半夏半升 黃芩3兩 乾薑3兩 人參3兩 甘草3兩 黃連1兩 大棗12枚
黃煌:半夏6~12g 黃芩6~12g 乾薑6~12g 黨參6~12g 炙甘草3~6g 黃連2~6g
大棗15~30g
1. 本方為胃病專方,治療痞證、心下痞、滿而不痛 (上腹不適)
上消化道之炎症、潰瘍(例如:慢性淺表性胃炎、萎縮性胃炎、瀰漫性胃炎、反瘤性胃炎、12指腸潰瘍….)
抗幽門螺旋桿菌,參與免疫調節,保護黏膜,通降,止血
為古時“苦辛法”代表方,治療中虛熱痞(心煩、口苦、口乾、腹瀉)
苦辛法—苦瀉辛開
苦~清熱 (黃連、黃芩) ; 辛~開濕、理氣 (理中湯-人參、甘草、乾薑、白朮)
(此方病人服後不覺苦因為方組加入甘棗, 以及病人本身口苦)
2. 伴有消化道症狀(噁心、嘔吐、心下痞、腹瀉)之神經症:失眠、心律不齊、醉酒 (黃連除煩)
3. 本方方證多見於體質較好之中青年男子,其紅唇,舌紅(苔黃膩),伴有睡眠障礙(少眠失眠、易醒),大便易拉
面有菜色者較無效
舌苔黃膩:消化道有熱且較髒
唇與消化道黏膜特性相關
脈:無特別脈象
因為飲食及體質等種種原因,此方亞洲人使用機會較高 (歐美人舌苔較乾淨)
4. 服本方有效後,需小劑量守方長服(約3個月),慢性病猶然;停藥後~日常則服用薑棗湯保養
5. 原方為佳,不必加減,免失療效
6. 常用加味法則:
(1) 加肉桂3~10g (交泰丸):治療胃病久治不癒,面色晦暗,舌淡紅
(2) 加山梔子6~12g、連翹15~30g:治療咽喉痛(咽喉通紅)、胸悶 (肺胃有熱)
(3) 加制大黃3~10g: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然嚴重、出血、瀰漫性胃炎
二、黃芩湯
經方:黃芩3兩 芍藥2兩 甘草2兩 大棗12枚
黃煌:黃芩10~20g 白芍10~20g 生甘草3~10g 大棗15~30g
(黃芩→出血性疾病;芍藥、甘草→痛、痙)
1. 本方多用於下消化道疾病,如:急性腸胃炎、菌痢(拉白凍、紅凍→土方 馬齒莧、車前草)、肛裂(會有灼熱感)、痔瘡出血、潰瘍性結腸炎(拉黏液)、便血
2. 【患者唇色多深紅如朱、舌質多暗紅、脈多滑數(內有伏熱)】→黃芩體質
3. 加減:
(1) 重用黃芩可至30g:出血粘稠、量多、有血塊
(子宮、月經出血→可單用黃芩:子芩丸)
(2) 重用芍藥可至30g:腹痛嚴重者
(3) 加大黃3~10g:腹痛拒按
(4) 加黃連3~10g:腹瀉、煩熱
(5) 加阿膠(止血)10~20g:出血多
(6) 加半夏、生薑各6~12g:嘔吐
三、葛根芩連湯(味苦)
經方:葛根半升 甘草2兩 黃芩3兩 黃連3兩
黃煌:葛根20~60g 生甘草3~6g 黃芩6~12g 黃連6~12g
1. 本方適用急性腸炎、熱痢、細菌性痢疾 (黃連→腹瀉)
(比土黴素佳,小兒恐因味苦不食 黃連可減至 6g)
2. 亦可治糖尿病、酒後腹瀉或醉酒(醉酒綜合症),黃連大約使用6~12g,若量少不行
黃連可降血壓,為治療消渴之成分 (可研究唐朝方劑,多為文明病)
葛根亦可降血糖,可擴張血管,為古代解酒藥,治口渴
在半夏瀉心湯基礎上加葛根亦可,不過黃連量要增加
3. 體質:狀實、肌肉發達、大便不成型、腹瀉、身困重、項背強痛不舒,好飲酒之人本方證多見
四、甘草乾薑方
經方:甘草4兩 乾薑2兩
黃煌:甘草10~20g 乾/炮薑6~20g
1. 本方為治療寒性腹瀉基礎方 (寒性~視分泌物,如清稀;甚至膽汁亦可)
薑:驅寒暖胃 (仲景常用)
2. 本方應用以分泌物/排泄物增多、清稀為特點
(例如:上消化道潰瘍、小兒流涎,唾液過多, 過敏流鼻水)
3. 本方可用於誤用下劑、涼藥,所致陽氣受損
4. 本方可用於咳喘、肺氣腫,特徵:嘔吐、咳吐大量清稀痰液
(同見於小青龍湯)
5. 兩者劑量比例可調,如: 甘草2 : 乾薑4 (千金方) → 治療吐逆
五、理中湯(仲景:人參湯)
經方:人參3兩 乾薑3兩 甘草3兩 白朮3兩
黃煌:黨參10~20g 乾薑10~20g 炙甘草6~20g 白朮10~20g
1. 本方為溫熱性胃腸調節劑,用於虛寒胃腸
(急慢性胃腸炎、消化不良、潰瘍、癌症化療後調養)
癌症化療症候群:噁、嘔、瀉
2. 本方證大便多見溏湯,排便時先乾(似便秘)後溏→不可用大黃,貧血,面部浮腫黃暗
3. 加桂枝→人參桂枝湯:治療心悸、腹痛
加黃連→連理湯:治療口腔潰瘍、瘡、拉稀 (寒熱夾雜)
加附子→附子理中湯:治療脈微弱、全身狀況差、萎靡.
腸胃病(下)
六、四逆湯 (臨床少用,神效,挽狂瀾於危急,使用謹慎,含烏頭鹼)
經方:生附子一枚 甘草2兩 乾薑1.5兩 (甘草乾薑湯+附子)
黃煌:炙附子10~30g(先煎30~60分鐘) 生甘草3~10g 乾薑6~12g
1. 四逆湯是經典溫陽劑,用於治療陽虛陰寒證
陽虛陰寒證-下利清谷不止、腹脹、四肢厥逆而惡寒、脈微欲絕(游絲狀)重按至骨方得、血壓低、ECG不正常
2. 目前多用於循環、消化障礙性疾病
循環障礙-休克、亡陽 (厥陽、脫陽)
消化障礙-小兒腹瀉不止(重症、酸中毒、低血鉀) →加五苓散或與理中湯同用
肝硬化(腹水、低蛋白血症) →加芍藥甘草湯、真武湯同用
3. 用於救急時,薑附用量要大
4. 附子量大時,必須久煎→去烏頭鹼毒性
5. 薑、附、草三者合用最合適 (解附子毒、增效)
甘草能解百草毒,如:麻黃、附子….
6. 四逆加人參湯(仲景方):治療大下後,脈沉微、惡寒
此方中的人參,宜吉林人參,黨參無效
七、小建中湯 (急症不合,治慢性腹痛如神)
經方:桂枝3兩 芍藥6兩 甘草2兩 生薑3兩 大棗12枚 飴糖(麥芽糖)1升
黃煌:桂枝10~20g/肉桂5~10g 白芍10~20g(倍於桂枝) 炙甘草3~6g
生薑3~6片/乾薑5~10g 紅棗15~30g 糖15~30g(可用蜂蜜代替,亦可用麥芽糖代替)
1. 本方為經典強壯調養劑:用於體型多瘦、膚白而細膩、皮膚濕潤、喜甜食、大便多乾結、易疲勞、出汗、易腰酸背痛、易肢體酸痛、舌苔薄白、舌質嫩紅
2. 本方多用於慢性腹痛,如:慢性胃炎、12指腸潰瘍、腸易激綜合症、胃腸神經症、慢性腹膜炎、紫癜(ㄉㄧㄢˋ)、習慣性便秘
3. 芍藥量重,用於解痙,如:腹中急痛拒按、小腿抽筋
大量芍藥可通便
亦可用於慢性肝炎、肝硬化、大便乾、小腿抽筋、為保肝方
(大便乾、小腿抽筋→消瘦,膽紅素不高)
4. 本方可用於虛弱體質之調理(肉桂、甘草可升壓)→如:神經衰弱、心律失常、缺鐵性貧血 痛經 怕冷、瘦弱、陣痛→加當歸
若唇紅、血稠、身熱則不適合,可用山梔子、黃柏
┌小兒之頻尿、遺尿症→可加龍骨、牡蠣 ┐
└小兒之反覆腹痛 ┘→白瘦、舌苔薄白
嬰幼兒便秘→藥量減至原方的1/2~1/3
5. 方中芍藥為白芍,也可白芍、赤勺份量各半混用
白芍~解痙止痛
赤勺~活血化瘀
6. 飴糖不可缺失,為營養劑,可用麥芽糖、紅糖替代
7. 類方:
(1) 黃耆建中湯→面黃、肌肉鬆弛
(2) 當歸建中湯→痛經、產後調理 (亦可加川芎→血中氣藥)
當歸→婦人腹痛必用
(3) 桂枝加芍藥湯(小建中湯去飴糖)→主腹滿時痛
(4) 桂枝加大黃湯(小建中湯去飴糖、芍藥加大黃)→主大實痛(腹硬結、大便不通)
八、半夏厚朴湯
經方:半夏一升 厚朴3兩 茯苓4兩 生薑5兩 乾蘇葉2兩
黃煌:薑制半夏10~20g 厚朴10~15g 茯苓10~20g 乾薑3~6g 蘇梗10~15g
1. 本方為理氣化痰劑,治(痰氣交阻證?)
痰氣交阻證→(1)咽喉異物
(2)腹脹、噁心、嘔吐、不思飲食
(3)或然證(或有或無):咳嗽、氣喘、眩暈、心悸、失眠、多夢、
痰多胸悶
以上三點症狀,須排除器質性病變(潰瘍、癌症..)
病變部位:咽→食道→胃
2. 本方主要用於功能性消化道疾病,如:食道痙孌、噴門弛緩、慢性胃炎(臨床上一般用半夏瀉心湯)、淺表性胃炎、胃下垂、胃神經症、神經性胃炎、腸易激綜合症、小兒厭食症(本方加枳殼?、連翹)、青壯年厭食症(還要配合心理輔導)
3. 本方可用於伴有上消化道症狀之精神症(心因性性功能障礙、神經性皮炎、更年期、精神分裂症、抑鬱症)患者
4. 本方多見於敏感性體質(半夏體質),多主觀性不適,如:自我感覺不良、…焦慮、易驚恐等等
5. 本方可用於外感、如胃腸性感冒→可用藿香正氣散(大腹皮、白芷、紫蘇、茯苓、半夏、白朮、陳皮、厚朴、桔梗、藿香、炙甘草、薑、棗)
6. 臨床使用一般不刪減藥物,但可調用量
(1) 痰多嘔吐、驚恐焦慮失眠嚴重者→可重用半夏至30g、生薑
(半夏小量→和胃;大量→安神)
(2) 眩暈、心悸、小便不利、水腫、胃內有振水聲→重用茯苓可至30g
(3) 胸悶、腹脹、舌厚膩→重用厚朴可至20g
7. 症狀明顯者,本方可增加服藥量次數(一日3~4次,但總量不變)
九、四逆散
經方:(柴胡 芍藥 甘草 枳實)→磨成粉
黃煌:柴胡6~12g 白芍10~20g 生甘草3~6g 枳殼10~20g
1. 本方為解痙止痛劑,緩解心理壓力過大導致之軀體症狀
2. 營養良好的情況下,四肢發冷為本方特徵
3. 方正大多見腹症→
自覺:腹痛
他覺:上腹、兩脇下按壓較硬(高肌張),壓之則痛
4. 本方可用於慢性胃炎、胃潰瘍、胃下垂、腸易激綜合症等,常因常因精神因素引發之腹症
5. 本方可用於伴有消化道疾病之憂鬱症、焦慮症、神經症
黃煌之八味解鬱湯:四逆散 + 半夏厚朴湯 + 薑棗
經方:半夏半升 黃芩3兩 乾薑3兩 人參3兩 甘草3兩 黃連1兩 大棗12枚
黃煌:半夏6~12g 黃芩6~12g 乾薑6~12g 黨參6~12g 炙甘草3~6g 黃連2~6g
大棗15~30g
1. 本方為胃病專方,治療痞證、心下痞、滿而不痛 (上腹不適)
上消化道之炎症、潰瘍(例如:慢性淺表性胃炎、萎縮性胃炎、瀰漫性胃炎、反瘤性胃炎、12指腸潰瘍….)
抗幽門螺旋桿菌,參與免疫調節,保護黏膜,通降,止血
為古時“苦辛法”代表方,治療中虛熱痞(心煩、口苦、口乾、腹瀉)
苦辛法—苦瀉辛開
苦~清熱 (黃連、黃芩) ; 辛~開濕、理氣 (理中湯-人參、甘草、乾薑、白朮)
(此方病人服後不覺苦因為方組加入甘棗, 以及病人本身口苦)
2. 伴有消化道症狀(噁心、嘔吐、心下痞、腹瀉)之神經症:失眠、心律不齊、醉酒 (黃連除煩)
3. 本方方證多見於體質較好之中青年男子,其紅唇,舌紅(苔黃膩),伴有睡眠障礙(少眠失眠、易醒),大便易拉
面有菜色者較無效
舌苔黃膩:消化道有熱且較髒
唇與消化道黏膜特性相關
脈:無特別脈象
因為飲食及體質等種種原因,此方亞洲人使用機會較高 (歐美人舌苔較乾淨)
4. 服本方有效後,需小劑量守方長服(約3個月),慢性病猶然;停藥後~日常則服用薑棗湯保養
5. 原方為佳,不必加減,免失療效
6. 常用加味法則:
(1) 加肉桂3~10g (交泰丸):治療胃病久治不癒,面色晦暗,舌淡紅
(2) 加山梔子6~12g、連翹15~30g:治療咽喉痛(咽喉通紅)、胸悶 (肺胃有熱)
(3) 加制大黃3~10g: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然嚴重、出血、瀰漫性胃炎
二、黃芩湯
經方:黃芩3兩 芍藥2兩 甘草2兩 大棗12枚
黃煌:黃芩10~20g 白芍10~20g 生甘草3~10g 大棗15~30g
(黃芩→出血性疾病;芍藥、甘草→痛、痙)
1. 本方多用於下消化道疾病,如:急性腸胃炎、菌痢(拉白凍、紅凍→土方 馬齒莧、車前草)、肛裂(會有灼熱感)、痔瘡出血、潰瘍性結腸炎(拉黏液)、便血
2. 【患者唇色多深紅如朱、舌質多暗紅、脈多滑數(內有伏熱)】→黃芩體質
3. 加減:
(1) 重用黃芩可至30g:出血粘稠、量多、有血塊
(子宮、月經出血→可單用黃芩:子芩丸)
(2) 重用芍藥可至30g:腹痛嚴重者
(3) 加大黃3~10g:腹痛拒按
(4) 加黃連3~10g:腹瀉、煩熱
(5) 加阿膠(止血)10~20g:出血多
(6) 加半夏、生薑各6~12g:嘔吐
三、葛根芩連湯(味苦)
經方:葛根半升 甘草2兩 黃芩3兩 黃連3兩
黃煌:葛根20~60g 生甘草3~6g 黃芩6~12g 黃連6~12g
1. 本方適用急性腸炎、熱痢、細菌性痢疾 (黃連→腹瀉)
(比土黴素佳,小兒恐因味苦不食 黃連可減至 6g)
2. 亦可治糖尿病、酒後腹瀉或醉酒(醉酒綜合症),黃連大約使用6~12g,若量少不行
黃連可降血壓,為治療消渴之成分 (可研究唐朝方劑,多為文明病)
葛根亦可降血糖,可擴張血管,為古代解酒藥,治口渴
在半夏瀉心湯基礎上加葛根亦可,不過黃連量要增加
3. 體質:狀實、肌肉發達、大便不成型、腹瀉、身困重、項背強痛不舒,好飲酒之人本方證多見
四、甘草乾薑方
經方:甘草4兩 乾薑2兩
黃煌:甘草10~20g 乾/炮薑6~20g
1. 本方為治療寒性腹瀉基礎方 (寒性~視分泌物,如清稀;甚至膽汁亦可)
薑:驅寒暖胃 (仲景常用)
2. 本方應用以分泌物/排泄物增多、清稀為特點
(例如:上消化道潰瘍、小兒流涎,唾液過多, 過敏流鼻水)
3. 本方可用於誤用下劑、涼藥,所致陽氣受損
4. 本方可用於咳喘、肺氣腫,特徵:嘔吐、咳吐大量清稀痰液
(同見於小青龍湯)
5. 兩者劑量比例可調,如: 甘草2 : 乾薑4 (千金方) → 治療吐逆
五、理中湯(仲景:人參湯)
經方:人參3兩 乾薑3兩 甘草3兩 白朮3兩
黃煌:黨參10~20g 乾薑10~20g 炙甘草6~20g 白朮10~20g
1. 本方為溫熱性胃腸調節劑,用於虛寒胃腸
(急慢性胃腸炎、消化不良、潰瘍、癌症化療後調養)
癌症化療症候群:噁、嘔、瀉
2. 本方證大便多見溏湯,排便時先乾(似便秘)後溏→不可用大黃,貧血,面部浮腫黃暗
3. 加桂枝→人參桂枝湯:治療心悸、腹痛
加黃連→連理湯:治療口腔潰瘍、瘡、拉稀 (寒熱夾雜)
加附子→附子理中湯:治療脈微弱、全身狀況差、萎靡.
腸胃病(下)
六、四逆湯 (臨床少用,神效,挽狂瀾於危急,使用謹慎,含烏頭鹼)
經方:生附子一枚 甘草2兩 乾薑1.5兩 (甘草乾薑湯+附子)
黃煌:炙附子10~30g(先煎30~60分鐘) 生甘草3~10g 乾薑6~12g
1. 四逆湯是經典溫陽劑,用於治療陽虛陰寒證
陽虛陰寒證-下利清谷不止、腹脹、四肢厥逆而惡寒、脈微欲絕(游絲狀)重按至骨方得、血壓低、ECG不正常
2. 目前多用於循環、消化障礙性疾病
循環障礙-休克、亡陽 (厥陽、脫陽)
消化障礙-小兒腹瀉不止(重症、酸中毒、低血鉀) →加五苓散或與理中湯同用
肝硬化(腹水、低蛋白血症) →加芍藥甘草湯、真武湯同用
3. 用於救急時,薑附用量要大
4. 附子量大時,必須久煎→去烏頭鹼毒性
5. 薑、附、草三者合用最合適 (解附子毒、增效)
甘草能解百草毒,如:麻黃、附子….
6. 四逆加人參湯(仲景方):治療大下後,脈沉微、惡寒
此方中的人參,宜吉林人參,黨參無效
七、小建中湯 (急症不合,治慢性腹痛如神)
經方:桂枝3兩 芍藥6兩 甘草2兩 生薑3兩 大棗12枚 飴糖(麥芽糖)1升
黃煌:桂枝10~20g/肉桂5~10g 白芍10~20g(倍於桂枝) 炙甘草3~6g
生薑3~6片/乾薑5~10g 紅棗15~30g 糖15~30g(可用蜂蜜代替,亦可用麥芽糖代替)
1. 本方為經典強壯調養劑:用於體型多瘦、膚白而細膩、皮膚濕潤、喜甜食、大便多乾結、易疲勞、出汗、易腰酸背痛、易肢體酸痛、舌苔薄白、舌質嫩紅
2. 本方多用於慢性腹痛,如:慢性胃炎、12指腸潰瘍、腸易激綜合症、胃腸神經症、慢性腹膜炎、紫癜(ㄉㄧㄢˋ)、習慣性便秘
3. 芍藥量重,用於解痙,如:腹中急痛拒按、小腿抽筋
大量芍藥可通便
亦可用於慢性肝炎、肝硬化、大便乾、小腿抽筋、為保肝方
(大便乾、小腿抽筋→消瘦,膽紅素不高)
4. 本方可用於虛弱體質之調理(肉桂、甘草可升壓)→如:神經衰弱、心律失常、缺鐵性貧血 痛經 怕冷、瘦弱、陣痛→加當歸
若唇紅、血稠、身熱則不適合,可用山梔子、黃柏
┌小兒之頻尿、遺尿症→可加龍骨、牡蠣 ┐
└小兒之反覆腹痛 ┘→白瘦、舌苔薄白
嬰幼兒便秘→藥量減至原方的1/2~1/3
5. 方中芍藥為白芍,也可白芍、赤勺份量各半混用
白芍~解痙止痛
赤勺~活血化瘀
6. 飴糖不可缺失,為營養劑,可用麥芽糖、紅糖替代
7. 類方:
(1) 黃耆建中湯→面黃、肌肉鬆弛
(2) 當歸建中湯→痛經、產後調理 (亦可加川芎→血中氣藥)
當歸→婦人腹痛必用
(3) 桂枝加芍藥湯(小建中湯去飴糖)→主腹滿時痛
(4) 桂枝加大黃湯(小建中湯去飴糖、芍藥加大黃)→主大實痛(腹硬結、大便不通)
八、半夏厚朴湯
經方:半夏一升 厚朴3兩 茯苓4兩 生薑5兩 乾蘇葉2兩
黃煌:薑制半夏10~20g 厚朴10~15g 茯苓10~20g 乾薑3~6g 蘇梗10~15g
1. 本方為理氣化痰劑,治(痰氣交阻證?)
痰氣交阻證→(1)咽喉異物
(2)腹脹、噁心、嘔吐、不思飲食
(3)或然證(或有或無):咳嗽、氣喘、眩暈、心悸、失眠、多夢、
痰多胸悶
以上三點症狀,須排除器質性病變(潰瘍、癌症..)
病變部位:咽→食道→胃
2. 本方主要用於功能性消化道疾病,如:食道痙孌、噴門弛緩、慢性胃炎(臨床上一般用半夏瀉心湯)、淺表性胃炎、胃下垂、胃神經症、神經性胃炎、腸易激綜合症、小兒厭食症(本方加枳殼?、連翹)、青壯年厭食症(還要配合心理輔導)
3. 本方可用於伴有上消化道症狀之精神症(心因性性功能障礙、神經性皮炎、更年期、精神分裂症、抑鬱症)患者
4. 本方多見於敏感性體質(半夏體質),多主觀性不適,如:自我感覺不良、…焦慮、易驚恐等等
5. 本方可用於外感、如胃腸性感冒→可用藿香正氣散(大腹皮、白芷、紫蘇、茯苓、半夏、白朮、陳皮、厚朴、桔梗、藿香、炙甘草、薑、棗)
6. 臨床使用一般不刪減藥物,但可調用量
(1) 痰多嘔吐、驚恐焦慮失眠嚴重者→可重用半夏至30g、生薑
(半夏小量→和胃;大量→安神)
(2) 眩暈、心悸、小便不利、水腫、胃內有振水聲→重用茯苓可至30g
(3) 胸悶、腹脹、舌厚膩→重用厚朴可至20g
7. 症狀明顯者,本方可增加服藥量次數(一日3~4次,但總量不變)
九、四逆散
經方:(柴胡 芍藥 甘草 枳實)→磨成粉
黃煌:柴胡6~12g 白芍10~20g 生甘草3~6g 枳殼10~20g
1. 本方為解痙止痛劑,緩解心理壓力過大導致之軀體症狀
2. 營養良好的情況下,四肢發冷為本方特徵
3. 方正大多見腹症→
自覺:腹痛
他覺:上腹、兩脇下按壓較硬(高肌張),壓之則痛
4. 本方可用於慢性胃炎、胃潰瘍、胃下垂、腸易激綜合症等,常因常因精神因素引發之腹症
5. 本方可用於伴有消化道疾病之憂鬱症、焦慮症、神經症
黃煌之八味解鬱湯:四逆散 + 半夏厚朴湯 + 薑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