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size=18]一个中医,不管你是哪一个流派,你宗那一家,首先就是要提高疗效。如果能够治疗很多的疑难病,而不光是一般的常见病,甚至就是再严重的疾病,去给中医治疗,十天半月,一个月后,就有明显的改善,这样的中医就能得到病人的信赖。
从姜附桂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
这里想跟大家谈的是扶阳理论的应用问题,要谈扶阳理论的应用,当然就离不开姜桂附了,所以我就从姜桂附的应用谈起。
几个上次谈到过,我曾今对1992年全年的20076张处方中使用姜桂附的情况做了一个统计,在20076张处方中,用姜的20016张,也就是说不用姜的只有60张。这个包括了干姜、煨姜、还包括了筠姜(就是湖北筠县的一种姜)。在用量上,生姜的用量在30至200G之间。,干姜的用量在25至90G之间。
在20076张处方里,用桂的一共19852张,这包括了肉桂和官桂,这当中,还包括了桂枝、肉桂和官桂同时使用,桂枝的用量,每一剂在15到75G之间,肉桂或官桂的用量,每一剂在15到30G之间。
在20076张处方里面,用附片一共有19423张,这占了全年处方的96.8%。这个附片包括了天雄片、黄附片、黑顺片、熟附块,它们都属于制附片,制附片的用量在60G到250G之间。
为什么要用姜桂附?为什么要用这么多姜桂附?我从上个世纪其实年代开始,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。其他的中医为什么没有这样用,我为什么一直都这样用?像这样在临床广泛地使用姜桂附,以及其他辛温的药物组成的方剂来治疗疾病,起背后的知道思想是什么?我发现了,根源还在我们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,肯存在一些差异。
附子辛温大热,有毒,在很多资料上都有记载。有的医家谈到长期使用或大剂量使用就会耗气,伤血,甚至燥伤肾阴,所以就告诫后人,只能短暂的使用,不能长期服用,病提出了“非身凉、四肢厥逆则不可用”和“非危证不可用”等戒律。这实际上就限制了附子的广泛使用。但是郑钦安、卢铸之、陆永定先生他们这一派,前后行医一百多年,都在大剂量、长期的使用附子,同时使用姜桂。所以人们就称他们位“姜附先生”,称其学派位“火神派”。不过郑钦安在他的《医理真传》、<医法圆通>、《伤寒恒通》三部书里并没有把它说透:为什么要这样用姜附桂,iju这个问题,我曾与任应秋先生、叶橘全先生进行过交流,其中包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写给任应秋先生的信《论周易与中医学的扶阳观》,他当时也很认可。我是读了他的那本《阴阳五行》的小册子才提出了这个观点的。当然他们也提出了一些看法,但是不能比较满意地解决这个问题。
最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,我提出了一个看法,那就是在中医阴阳学说里,存在“阳主阴从”的关系。中医都认为肌体的阴阳之气是我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。先秦诸子百家的著述里,也谈到了这个问题。比如《周易》里明确地谈到“大哉乾元,万物资始,乃统天。”在论述坤元的时候,他提出“乃顺承天”。《周易》强调了什么呢?强调了“阳”在万物生命活动中,应该居于主导地位,“阴”则属于从属地位。并且在《乾凿度》里提到了“气者生之充也”“夫有形生于无形”,这就说明阳气是我们化生四肢百骸的原动力。如果没有阳气,就不能温煦化育,如果没有阳气的温煦化育,阴也就不能独立存在,更不能发展壮大。再看《内经》里面,他的重阳思想也很突出。《素问.上古天真论》指出,保存真阳之气,才能够达到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”这样一个境界。
展开来看,阳气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广泛的影响。比如,新没有阳,血就不能正常地运,脾没有阳,水谷就不化,肝没有阳,就不能正常地疏泄,正常地藏血肺没有阳,宣降的功能就会失常,肾没有阳,就可以导致浊阴凝闭。所以,阴阳的升降之理就是阳升阴才能正常地降:阳降阴才能正常地升,。如果没有阳气的布运,阴阳就不可能正常地升降。有鉴于此,卢氏医学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崇尚”阳气宜通”,始终保持在通的状态。卢氏认为,很多疾病的病因,就是肌体阳气的虚损、郁结导致的。从治疗的角度来看,强调扶阳和温通阳气无疑使其极其重要的治疗原则。
郑钦安先生,他对《周易》、《内经》、《伤寒》,以及后世的一些医家,都做了比较深刻的研究。在他的《医法圆通》里说:“仲景立四逆,究竟专为救这点元气说法。…此方不独专为少阴立法,而上中下三部之法具备。知得此理,便知姜附之功也。今人不知立极之要,故不敢用也。非不敢用,不明也。”他指出,很多医者不知“立极之要”,实际上,就是不知道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这个要害。所以,病不能真正明白为什么要用姜桂附。所以他进一步说:“余非爱姜附,恶归地也,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。”如果学者能洞达阴阳之理,自然会头头是道,就不会出现不敢使用姜桂附的情况。那么,郑钦安先生提出的“立极之要”“阴阳之理”谈的是什么呢?它实际上包括了从自然界到人体都是阳为主,阴为从的道理。正如我们对自然界天文、气象、历法的认识,以及万物生长存亡的变化,都决定和依赖于太阳,我认为,中医阴阳学说的实质,应该包括这一道理在里面。
郑钦安的弟子卢铸之,也就是我祖父,在他的著述里,就谈到“人之生成,纯在天地之中,阴阳之内,五行之间,一切动静都随阴阳之气而转,业医者,须识得《内经》所论:‘凡阴阳之道,阳密乃固。’‘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则不彰,故天运当以日光明。’等奥义,说明阴阳之虚实,变化之赢缩,刻刻都随五行运化中,上下内外息息相通,无一刻停滞,随日月昼出夜入,昼作夜息,位养生治病的一大刚要也。”他谈到这个纲领,实际上是提示我们应该认识到阳气对人体的极端重要性
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,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,阴平阳秘也是以阳为主导的动态平衡。如果我们明确了阴阳在生理活动中的主从关系,这对我们认识病理状态的各种矛盾,以及正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,都是相当重要的。从生理而言,维持生命的正常的生存,依靠的是阳气。因为人体各个脏腑,各个组织器官的一切生理活动以及精、气、血、津液他们的化生运行都离不开阳气对他们的温煦、推动、气化、固摄。所以阳气的盛衰,关系到机体生命的强弱与存亡。我觉得李念莪在他的《内经知要》里有一段话很直截了当:“天之运行,唯日为本,天无此,则昼夜不分,四时失序,晦瞑幽暗,万物不彰矣。在于人,亦唯此阳气为要,苟无阳气,孰分清浊,孰布三焦,孰为呼吸,孰为运行,血何由生,食何由化,与天无日等矣!”
在病变的过程中,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任然在于阳气,那就是阳气为主导地位的阴阳二者的关系被破坏了,从而引起脏腑功能失调。在临证上,阴虚的本质仍然是阳的不足,这是因为阳化气生精的功能受到影响,才会出现阴阳两者的关系失调。所以,阴虚的病人,只要姜桂附配伍适当,不但不禁用,反而能起到协同的作用。姜桂附不但不会伤津耗液,反而能促进津液的回生,从而起到阳生阴长的作用。上面我提到一年的病例统计,涵盖了很多病种,按照目前教材里中医的诊断标准,那里面有很多都属于阴虚类型和证型。为什么我也用了姜桂附为主进行治疗呢?实际上是把卢氏的“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,治病立法,在于以火消阴”的学术思想为指导。在治病立法时,以扶阳为核心。病在阳者,以阳化阴,病在阴者,扶阳抑阴。以这个原则用附子来温通阳,暖命门,温坎水,破阴凝。附子可以说是扶阳第一要药,因而对附子的运用,尤为卢氏一门所推崇。
姜附桂临床上具体怎么用呢?因为大家都是临床医生,又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基础,所以,我就简单举几个病例来说明。这几个病案,一般来讲,是不能用姜桂附的,但我为什么要用呢?
“前列腺增生”的辩证治疗
前列腺增生是个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,也是多发病。当然,这是西医的病名,中医叫“癃闭”,临床症状就是小便次数多、量少、小便细、尿不干净,甚至小便完全闭塞不通。现在很多中医往往很简单的把这个归结到膀胱湿热这个范畴里面,一位他出现的症状确实像我们教科书里所描述的,在脏腑辩证里就是膀胱湿热,主方用八正散、导赤散这一类的方剂,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。反过来,说明这个病并不那么简单,并非单纯膀胱湿热所致。
金元的朱丹溪在《丹溪心法》里认为,这个病,或与气虚有关,或与血虚有关,或与痰、或与湿热都有很大的关系。且提出了“气虚用参、芪、升麻;血虚用四物汤;痰多用二陈汤”等比较具体的治疗方法。到了明代张景岳吧小便不通归结了火邪结据小肠膀胱;这是一种原因,再有就是败精、槁血阻塞了水道;在有一种就是真阳的下涸,气虚不化,以及肝强气逆,膀胱闭塞。张景岳把它分为这四种,和详细地阐述了气虚而导致癃闭的病机。他讲:“膀胱位藏水之府。而水之入也,由气以化水。故有气斯有水,水之出也,由水以达气,故有水始有尿。”这就强调了气虚而导致癃闭必须复其气化,所以他制订了左归、右归、六味、八味等方剂,这些都能治疗癃闭证。在后世,也有医家在不断地总结这方面的经验,但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。那么,郑氏一派又是怎么看的呢?在《伤寒恒论》21条中郑钦安有一段话往往会被人们忽略,这段话是:“少阴腹痛,小便不利者,寒结于下,不能化下焦之阴也。”给出的方是真武汤。真武汤的目的是什么呢?是为寒水阻滞而设。所以他指出:“学者不渴固执,总以扶阳抑阴为要。”
前列腺的肥大、增生之所以铎出现在男性中老年人,说明了这个病到了中老年以后,体内的阳气衰减而气化不足所致。由于气化不及,导致水湿内停,水浊潴留和凝聚便可以循少阳三焦下注到前阴,最终导致前列腺的增生、肿大,夹塞尿路,这就造成了小便的困难,严重的可以导致闭塞不通,导致癃闭。对于这个病,从标与本来看,肾阳的虚衰,气化的不足是本,而尿路的受压,阻塞不通是标、所以应抓住本不放,以温阳化气,利水泄浊位大法。真武汤正是仲景为少阴阳虚,水湿内停而设的,故用在中老年的前列腺肥大往往效果很理想。在临床上,我常常用真武汤之意去化裁,用辛温大热的附子,壮肾阳,沸腾肾水,以使真阳之气旺盛。只有真阳之气旺盛,肾与三焦之气化才能正常,浊阴才会消散;用生姜以温胃散水,又能开宣肺气而启上闸,达到开水之伤源的目的;用白术以运脾除湿,使水得到正常的制约;用茯苓淡渗利水,通调三焦,以导湿浊外出;同时去掉芍药加入仙灵脾,以引阳入阴,启阴交阳,通利血脉,解除筋束的挛急,从而达到畅通水道。这样一种新的组合,使五脏的功能都得到了重新调整,并且又重在壮气以化阳,启气化之机。由于壮阳之力更专,所以泌浊之效就更宏。用药并不多,但很专、很直接,所以效果往往很好,
对于前列腺增生,如果我们仅仅以排尿困难这种征象来辩证,来思考,对其在病性上的诊断价值不大。如何才能判定他是少阴阳虚所导致的呢?我们可以从舌、胎、脉这三者来确定。如果舌体胖、舌质淡、有齿痕,舌苔滑、舌苔腻、舌苔白,或者是白苔作底。面罩黄色。从脉象上来看,脉象以沉迟、沉缓、沉弱,都可以判定位少阴阳虚,属于阴寒阻滞,这应该是一种极其可靠地辩证依据。因为人体内的气血津液是流动不息的,如果气血充足,舌、胎、脉就应该正常。如果水液、浊阴没有得到很好的化解,潴留体内后,就会在舌苔上表现出来。一旦舌有齿痕,就是水湿雍滞的一个铁证。而苔的白滑,就是阳气失于温化的一个表现。苔的白腻,就是阳虚寒湿阻滞于下焦的一个表现。舌苔的罩黄,就是苔底为白苔,而苔的表面罩一层黄腻苔,往往提示这是阳郁日久所导致的化热。注意,虽然化热,但他的本质是阳虚不足。在临证上,一定要有这个意识。至于脉沉,这很好分辨,是由于阳虚所导致的。如果这几者都存在,从舌、苔、脉,我们就能判断阳虚湿滞的病机成立[/size]
从姜附桂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
这里想跟大家谈的是扶阳理论的应用问题,要谈扶阳理论的应用,当然就离不开姜桂附了,所以我就从姜桂附的应用谈起。
几个上次谈到过,我曾今对1992年全年的20076张处方中使用姜桂附的情况做了一个统计,在20076张处方中,用姜的20016张,也就是说不用姜的只有60张。这个包括了干姜、煨姜、还包括了筠姜(就是湖北筠县的一种姜)。在用量上,生姜的用量在30至200G之间。,干姜的用量在25至90G之间。
在20076张处方里,用桂的一共19852张,这包括了肉桂和官桂,这当中,还包括了桂枝、肉桂和官桂同时使用,桂枝的用量,每一剂在15到75G之间,肉桂或官桂的用量,每一剂在15到30G之间。
在20076张处方里面,用附片一共有19423张,这占了全年处方的96.8%。这个附片包括了天雄片、黄附片、黑顺片、熟附块,它们都属于制附片,制附片的用量在60G到250G之间。
为什么要用姜桂附?为什么要用这么多姜桂附?我从上个世纪其实年代开始,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。其他的中医为什么没有这样用,我为什么一直都这样用?像这样在临床广泛地使用姜桂附,以及其他辛温的药物组成的方剂来治疗疾病,起背后的知道思想是什么?我发现了,根源还在我们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,肯存在一些差异。
附子辛温大热,有毒,在很多资料上都有记载。有的医家谈到长期使用或大剂量使用就会耗气,伤血,甚至燥伤肾阴,所以就告诫后人,只能短暂的使用,不能长期服用,病提出了“非身凉、四肢厥逆则不可用”和“非危证不可用”等戒律。这实际上就限制了附子的广泛使用。但是郑钦安、卢铸之、陆永定先生他们这一派,前后行医一百多年,都在大剂量、长期的使用附子,同时使用姜桂。所以人们就称他们位“姜附先生”,称其学派位“火神派”。不过郑钦安在他的《医理真传》、<医法圆通>、《伤寒恒通》三部书里并没有把它说透:为什么要这样用姜附桂,iju这个问题,我曾与任应秋先生、叶橘全先生进行过交流,其中包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写给任应秋先生的信《论周易与中医学的扶阳观》,他当时也很认可。我是读了他的那本《阴阳五行》的小册子才提出了这个观点的。当然他们也提出了一些看法,但是不能比较满意地解决这个问题。
最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,我提出了一个看法,那就是在中医阴阳学说里,存在“阳主阴从”的关系。中医都认为肌体的阴阳之气是我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。先秦诸子百家的著述里,也谈到了这个问题。比如《周易》里明确地谈到“大哉乾元,万物资始,乃统天。”在论述坤元的时候,他提出“乃顺承天”。《周易》强调了什么呢?强调了“阳”在万物生命活动中,应该居于主导地位,“阴”则属于从属地位。并且在《乾凿度》里提到了“气者生之充也”“夫有形生于无形”,这就说明阳气是我们化生四肢百骸的原动力。如果没有阳气,就不能温煦化育,如果没有阳气的温煦化育,阴也就不能独立存在,更不能发展壮大。再看《内经》里面,他的重阳思想也很突出。《素问.上古天真论》指出,保存真阳之气,才能够达到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”这样一个境界。
展开来看,阳气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广泛的影响。比如,新没有阳,血就不能正常地运,脾没有阳,水谷就不化,肝没有阳,就不能正常地疏泄,正常地藏血肺没有阳,宣降的功能就会失常,肾没有阳,就可以导致浊阴凝闭。所以,阴阳的升降之理就是阳升阴才能正常地降:阳降阴才能正常地升,。如果没有阳气的布运,阴阳就不可能正常地升降。有鉴于此,卢氏医学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崇尚”阳气宜通”,始终保持在通的状态。卢氏认为,很多疾病的病因,就是肌体阳气的虚损、郁结导致的。从治疗的角度来看,强调扶阳和温通阳气无疑使其极其重要的治疗原则。
郑钦安先生,他对《周易》、《内经》、《伤寒》,以及后世的一些医家,都做了比较深刻的研究。在他的《医法圆通》里说:“仲景立四逆,究竟专为救这点元气说法。…此方不独专为少阴立法,而上中下三部之法具备。知得此理,便知姜附之功也。今人不知立极之要,故不敢用也。非不敢用,不明也。”他指出,很多医者不知“立极之要”,实际上,就是不知道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这个要害。所以,病不能真正明白为什么要用姜桂附。所以他进一步说:“余非爱姜附,恶归地也,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。”如果学者能洞达阴阳之理,自然会头头是道,就不会出现不敢使用姜桂附的情况。那么,郑钦安先生提出的“立极之要”“阴阳之理”谈的是什么呢?它实际上包括了从自然界到人体都是阳为主,阴为从的道理。正如我们对自然界天文、气象、历法的认识,以及万物生长存亡的变化,都决定和依赖于太阳,我认为,中医阴阳学说的实质,应该包括这一道理在里面。
郑钦安的弟子卢铸之,也就是我祖父,在他的著述里,就谈到“人之生成,纯在天地之中,阴阳之内,五行之间,一切动静都随阴阳之气而转,业医者,须识得《内经》所论:‘凡阴阳之道,阳密乃固。’‘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则不彰,故天运当以日光明。’等奥义,说明阴阳之虚实,变化之赢缩,刻刻都随五行运化中,上下内外息息相通,无一刻停滞,随日月昼出夜入,昼作夜息,位养生治病的一大刚要也。”他谈到这个纲领,实际上是提示我们应该认识到阳气对人体的极端重要性
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,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,阴平阳秘也是以阳为主导的动态平衡。如果我们明确了阴阳在生理活动中的主从关系,这对我们认识病理状态的各种矛盾,以及正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,都是相当重要的。从生理而言,维持生命的正常的生存,依靠的是阳气。因为人体各个脏腑,各个组织器官的一切生理活动以及精、气、血、津液他们的化生运行都离不开阳气对他们的温煦、推动、气化、固摄。所以阳气的盛衰,关系到机体生命的强弱与存亡。我觉得李念莪在他的《内经知要》里有一段话很直截了当:“天之运行,唯日为本,天无此,则昼夜不分,四时失序,晦瞑幽暗,万物不彰矣。在于人,亦唯此阳气为要,苟无阳气,孰分清浊,孰布三焦,孰为呼吸,孰为运行,血何由生,食何由化,与天无日等矣!”
在病变的过程中,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任然在于阳气,那就是阳气为主导地位的阴阳二者的关系被破坏了,从而引起脏腑功能失调。在临证上,阴虚的本质仍然是阳的不足,这是因为阳化气生精的功能受到影响,才会出现阴阳两者的关系失调。所以,阴虚的病人,只要姜桂附配伍适当,不但不禁用,反而能起到协同的作用。姜桂附不但不会伤津耗液,反而能促进津液的回生,从而起到阳生阴长的作用。上面我提到一年的病例统计,涵盖了很多病种,按照目前教材里中医的诊断标准,那里面有很多都属于阴虚类型和证型。为什么我也用了姜桂附为主进行治疗呢?实际上是把卢氏的“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,治病立法,在于以火消阴”的学术思想为指导。在治病立法时,以扶阳为核心。病在阳者,以阳化阴,病在阴者,扶阳抑阴。以这个原则用附子来温通阳,暖命门,温坎水,破阴凝。附子可以说是扶阳第一要药,因而对附子的运用,尤为卢氏一门所推崇。
姜附桂临床上具体怎么用呢?因为大家都是临床医生,又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基础,所以,我就简单举几个病例来说明。这几个病案,一般来讲,是不能用姜桂附的,但我为什么要用呢?
“前列腺增生”的辩证治疗
前列腺增生是个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,也是多发病。当然,这是西医的病名,中医叫“癃闭”,临床症状就是小便次数多、量少、小便细、尿不干净,甚至小便完全闭塞不通。现在很多中医往往很简单的把这个归结到膀胱湿热这个范畴里面,一位他出现的症状确实像我们教科书里所描述的,在脏腑辩证里就是膀胱湿热,主方用八正散、导赤散这一类的方剂,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。反过来,说明这个病并不那么简单,并非单纯膀胱湿热所致。
金元的朱丹溪在《丹溪心法》里认为,这个病,或与气虚有关,或与血虚有关,或与痰、或与湿热都有很大的关系。且提出了“气虚用参、芪、升麻;血虚用四物汤;痰多用二陈汤”等比较具体的治疗方法。到了明代张景岳吧小便不通归结了火邪结据小肠膀胱;这是一种原因,再有就是败精、槁血阻塞了水道;在有一种就是真阳的下涸,气虚不化,以及肝强气逆,膀胱闭塞。张景岳把它分为这四种,和详细地阐述了气虚而导致癃闭的病机。他讲:“膀胱位藏水之府。而水之入也,由气以化水。故有气斯有水,水之出也,由水以达气,故有水始有尿。”这就强调了气虚而导致癃闭必须复其气化,所以他制订了左归、右归、六味、八味等方剂,这些都能治疗癃闭证。在后世,也有医家在不断地总结这方面的经验,但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。那么,郑氏一派又是怎么看的呢?在《伤寒恒论》21条中郑钦安有一段话往往会被人们忽略,这段话是:“少阴腹痛,小便不利者,寒结于下,不能化下焦之阴也。”给出的方是真武汤。真武汤的目的是什么呢?是为寒水阻滞而设。所以他指出:“学者不渴固执,总以扶阳抑阴为要。”
前列腺的肥大、增生之所以铎出现在男性中老年人,说明了这个病到了中老年以后,体内的阳气衰减而气化不足所致。由于气化不及,导致水湿内停,水浊潴留和凝聚便可以循少阳三焦下注到前阴,最终导致前列腺的增生、肿大,夹塞尿路,这就造成了小便的困难,严重的可以导致闭塞不通,导致癃闭。对于这个病,从标与本来看,肾阳的虚衰,气化的不足是本,而尿路的受压,阻塞不通是标、所以应抓住本不放,以温阳化气,利水泄浊位大法。真武汤正是仲景为少阴阳虚,水湿内停而设的,故用在中老年的前列腺肥大往往效果很理想。在临床上,我常常用真武汤之意去化裁,用辛温大热的附子,壮肾阳,沸腾肾水,以使真阳之气旺盛。只有真阳之气旺盛,肾与三焦之气化才能正常,浊阴才会消散;用生姜以温胃散水,又能开宣肺气而启上闸,达到开水之伤源的目的;用白术以运脾除湿,使水得到正常的制约;用茯苓淡渗利水,通调三焦,以导湿浊外出;同时去掉芍药加入仙灵脾,以引阳入阴,启阴交阳,通利血脉,解除筋束的挛急,从而达到畅通水道。这样一种新的组合,使五脏的功能都得到了重新调整,并且又重在壮气以化阳,启气化之机。由于壮阳之力更专,所以泌浊之效就更宏。用药并不多,但很专、很直接,所以效果往往很好,
对于前列腺增生,如果我们仅仅以排尿困难这种征象来辩证,来思考,对其在病性上的诊断价值不大。如何才能判定他是少阴阳虚所导致的呢?我们可以从舌、胎、脉这三者来确定。如果舌体胖、舌质淡、有齿痕,舌苔滑、舌苔腻、舌苔白,或者是白苔作底。面罩黄色。从脉象上来看,脉象以沉迟、沉缓、沉弱,都可以判定位少阴阳虚,属于阴寒阻滞,这应该是一种极其可靠地辩证依据。因为人体内的气血津液是流动不息的,如果气血充足,舌、胎、脉就应该正常。如果水液、浊阴没有得到很好的化解,潴留体内后,就会在舌苔上表现出来。一旦舌有齿痕,就是水湿雍滞的一个铁证。而苔的白滑,就是阳气失于温化的一个表现。苔的白腻,就是阳虚寒湿阻滞于下焦的一个表现。舌苔的罩黄,就是苔底为白苔,而苔的表面罩一层黄腻苔,往往提示这是阳郁日久所导致的化热。注意,虽然化热,但他的本质是阳虚不足。在临证上,一定要有这个意识。至于脉沉,这很好分辨,是由于阳虚所导致的。如果这几者都存在,从舌、苔、脉,我们就能判断阳虚湿滞的病机成立[/size]